本报讯昨日,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我省送检的两例流脑菌株为c群流脑菌株。这意味着我省首次发现c群流脑病例,其中1例为我市首次发现。目前,两名患者的治疗情况良好。
11月9日,宜昌市发现一流脑患者。当地疾控中心分离出该患者的流脑菌株送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
所,复核鉴定为我省首例c群流脑菌株。12日,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又报告一例流脑患者,再次被确诊为c群流脑病例。两例流脑菌株于昨日被中国疾控中心确认。
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副主任技师吕静介绍,流脑的全称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根据血清类型可分为a、b、c三个菌群。
据悉,我国在1959年、1967年和1977年曾出现过3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这3次都是由a群菌株引起。1951年至1985年,我省也出现过4次a群流脑大流行。从1986年开始,我省广泛推广a群流脑疫苗的预防接种,流脑发病率明显下降。
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监测显示,我省流脑菌株主要以a群为主,去年12月至今还发现了3例b群流脑病例,但c群菌株在我省还是首次检出。
吕静介绍,3个菌群引起的流脑临床症状相似,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但一旦抢救不及时就会危及生命。我国目前有两种流脑疫苗,即a群疫苗和a+c群疫苗,分别可预防a群和a+c群流脑。针对b群流脑的疫苗还没有研发上市。
据监测,b群流脑在我省的发病情况相对更凶险。今年8月,有一名b群流脑患者因来不及抢救而死亡。